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
站内搜索:
English
| 简体 繁体
 首页  可拓学概况  科研成果  交流合作  学术机构  对可拓学的评价  媒体报道  可拓创新方法应用与推广  可拓学40周年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您的位置: 首页>最新消息>最新消息>正文
海内外各界人士深切缅怀蔡文教授(2)
2021-11-12 08:34  

深切缅怀

 2021年11月5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荣誉所长、可拓学创始人蔡文教授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2岁。

蔡文教授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大家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先生的追念与哀思。可拓学网站将这些材料逐批发布,用以纪念蔡文教授!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蔡文教授千古!


忆蔡文教授


1994年夏天,我有幸成为广东工业大学第四期可拓学研究学者,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和蔡文老师朝夕相处,他治学之严谨,思路之开阔,使我收益良多。我清楚的记得,常常在傍晚一道散步时的随意聊天,就能使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之后的研究工作能取得小小的成绩,和蔡老师的教诲、指导是分不开的。师恩难忘,蔡老师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的眼前浮现。蔡老师不幸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可拓学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一位良师。所幸可拓学年轻一代已经茁壮成长,挑起大梁,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可拓学定会发扬光大。


杨益民

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深切怀念恩师蔡文先生

惊闻痛失恩师噩耗,深切怀念吾师情谊。

追随吾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兴起三个新的研究方向:模糊数学,物元分析(后称可拓学),灰色理论,其中物元分析是由广东工业大学蔡文教授在《科学探学报》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可拓集合与不相容问题"所开创。1984年,广东省科协批准成立“广东物元分析研究中心”。1985年,他创办《智囊与物元分析》杂志;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物元分析年会”。1986年,成立了广东工业大学物元分析研究室,他任研究室主任;蔡文研究员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7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物元分析》;成立了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物元分析学会,每两年召开一届学术年会;蔡文研究员获得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决策系统中处理矛盾冲突问题的规律研究”。1989年,由我国科学家钱三强题名的《软科学手册》正式将物元分析作为新学科,作了详细介绍;1990年,由我国科学家钱伟长任主编的《中国应用数学与力学进展》,将物元分析的开创性论文(英文稿)作为第一篇介绍给国内外学术界;1990年,蔡文研究员获得了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转换桥的理论与方法”;1993年初起,开始办“可拓简报”;为了培养高层次物元分析研究队伍,蔡文研究员在全国招收物元分析研究学者,已招收八期研究学者,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培养了30多名研究人员;1994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物元模型及其应用》,总结了10年来的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评说:“全世界有两三千门学科,中国人创立的几乎没有,当前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学自国外的,这很有必要。但是,中国人是聪明的,也应该创立一些新理论,建设一些新学科,让外国人到中国来学。……可拓集合发展得好,将是一门中国人创立的大科。”汪先生的评说激励我追随蔡文老师去学习、了解和认识可拓集合与物元分析,投入到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建设中去。

1995年夏,我按要求将有关资料寄给蔡老师报了第九期研究学者,不久就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为蔡老师的弟子。

广州学研

1995年10月初,我去广东工业大学物元分析研究室报到,开始学研物元分析。第一次课,蔡老师给我们讲他在1976年的时代背景下,为何将“矛盾问题”称为“不相容问题”,如何选定“不相容问题”转化与解决规律的研究课题;又如何经过七年的思考分析探索提出可拓集合和物元并描述不相容问题的转化,在《科学探索学报》1983年第1期发表论文“可拓集合与不相容问题”,给予了我们进行科研选题、研究的启示;还介绍了至当时的发展情况及学术界的各种褒贬评说及评定职称的辛酸曲折历程,蔡老师不屈不挠地挚直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的学研。

第一次课上,蔡老师还向我们提出和要求我们坚持“拓、严、谦、信”的学风,所谓拓,是指开拓进取,忠于可拓事业;严,指严格,严谨,一絲不苟;谦,指谦虚,谦和,互帮互让;信,指诚信,信用,互相信任。在学研中,我努力遵循践行这一学风,并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的思考、研究及教学工作。学研中,蔡老师除给我们讲《物元模型及其应用》一书的内容外,经常给我们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四五天后在课上由我们讲自己的思考,进行可拓学研究的训练。这些作业题目无任何现成资料可参考,全靠我们自己独立分析思考完成,记得很多次好容易捋出来一种思路,走着走着走不下去了,推翻重来,费很大的劲才能完成,有几次明天要讲了,但今晚还没思考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只好躺在床上想想坐在桌前写写通霄达旦地做,几乎要放弃思考交白卷了,但豁然开朗有了新的思路终于在天亮时完成了作业,草草洗把面,吃点早餐,赶到研究室按时给老师同学讲自己的思考与结果,请大家一块研究。蔡老师还约我,每天晚饭后陪他在一块花草树木较多环境悠静的校园散步半个至一个小时,边走边交流讨论一些可拓学研究中的问题、想法等,使我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记得刚到广州不久,蔡老师请我们品尝有名的早茶,有各种各样的丰盛早点、肉类、海味、粥等,让我们应接不暇,不知该选择吃什么好,领略到了广州早茶的特色与风味;有时星期天,蔡老师带我们游览七十二烈士牺牲地,参观中山纪念堂、有名的小天鹅宾馆等地就餐,让我们得到调节放松,以利继续学研。

学研几个月后,蔡老师在与我的交谈中说大家都愿意搞应用研究,几乎没什么人进行理论研究,问我以后打算进行应用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通过几个月的学研,我觉得物元分析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主要有哲学、逻辑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这些都是我所较感兴趣的一些领域,并以往都猎获过一些相应的知识;加上我曾多次讲授过实变函数论课程,对经典集合论、数学哲学、数学方法论等有较广泛深入思考,也曾接触过模糊集合,可能对可拓集合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些优势;另外,大家都搞应用研究不进行理论思考,作为一个学科是难以成熟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故在蔡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可拓集合论的研究方向并搜集资料开展思考,完成了“关于可拓集合论的初步研究”“构造关联函数的原则和方法”两篇论文。学研中,我觉得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矛盾问题,虽采用拓展了的数学工具可拓集合及物元进行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思想核心在可拓、变换、开拓等,可拓体现事物转化、创新的内涵和哲学基础,开拓重在转化、创新的过程,称为可拓学或开拓学较合适。但考虑到在学术界大家已知道物元分析,担心称为可拓学大家一时转不过来影响学术交流。当时正值要出版论文集《从物元分析到可拓学》,我建议论文集中除蔡老师的综述论文“从物元分析到可拓学”外,增加一部分“可拓学的发展历程”的内容,以利于大家观念、思想的转化,得到了蔡老师的认同,并由我执笔撰写了“可拓学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与蔡老师审阅了全部论文,交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还组稿、撰稿编辑了1996年第一期“可拓简报”,并从刋头、版面、字体、字号、行间距等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调整,以全新面貌与读者见面;1995年底,正值蔡老师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结题阶段,由我执笔完成了“转换桥的理论与方法”结题报告初稿的主要部分。1996年元旦,蔡老师请我们会餐一起欢度元旦。之后,我正反复研讨修改该结题报告,计划在春节前完成结题报告,突然接到单位电话让速返有重要工作任务,于是结题报告交由其他同仁修改。

感恩吾师厚爱

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六届物元分析学术年会暨可拓工程研讨会,是物元分析向可拓学过渡的会议,正式提出了可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提出了可拓集合和物元理论构成的可拓论、可拓方法、可拓应用形成的可拓学理论,标志着物元分析以可拓学在学术界正式亮相;年会上,我结识了这一领域的许多教授、专家、学者、众多师兄师姐,为我以后研讨、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年会上,我被选为学会理论协调组副组长,可我才疏学浅难挑重任, 只能努力工作不辜负蔡老师的厚爱。

1996年11月,我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报了资助课题“可拓集合论基础”。1997年7月下旬—8月初,在蔡老师的全力支持帮助和同仁们共同努力下,在太原组织召开了“可拓学专家咨询会”、“全国可拓数学暨可拓工程讲习班”、“全国首次可拓数学研讨会”,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刚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及日本大学的学者参加了学习、研讨,蔡老师亲临为大家讲授;就当前可拓数学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以后3—5年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课题、研究目标及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订了1998—2000年“可拓数学研究规划”;还召开了广东工业大学物元分析研究室撤室建所以来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研究所1998—2000年的科研规划,建研究所的原则和规章制度。

山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白其峥教授应邀参加了研讨会暨讲习班开幕式并讲话,“……。蔡文研究员及其学派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开拓性的,他们取得的成果也是我们中国数学界的荣誉。他们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可拓数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这一新学科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可以说是个创举。我们由衷地钦佩他们的创新精神。”;“可拓数学是对应用数学的发展。应用这门崭新的数学工具,使人们能够定量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中的各种不相容问题和各种矛盾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拓论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结合必将为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注入活力。“;“可拓数学也丰富和发展了数学哲学和数学方法论,它是研究辩证、矛盾学说的有力工具,它使我们有可能运用形式化、逻辑化的物元模型来描述和解决不相容问题,这将导致计算机、智能机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可拓数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会议结束时,欣喜地获悉我申报的项目“可拓集合论基础”得到了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7—2000年)。三年中,我对“可拓集合论基础”作了一些思考,对19、20世纪数学发展中出现的危机或缺陷,运用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知识作了一定的思考与分析,阐述了一种新数学—可拓数学的产生及意义,完成了“对经典数学的思考与拓展”一文,发表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期。

我在[日]《早稻田大学数学教育学会誌》1998年第16卷第1期,发表了“可拓学紹介”;1998年8月,应山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邀请,在太原理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学术年会上作了“可拓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及应用”的大会报告。通过参加这次学术年会进一步增进了山西数学界、工业与应用数学界对可拓学的了解。

2005年,决定召开以“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为主题的第271次香山科学会议后,蔡老师要我为会议提供中心议题报告:可拓学对数学与逻辑的拓展。我对可拓集合论的哲学基础、数学基础、逻辑基础进一步作了一些思考,完成了这一任务,并应邀参加了2005 年 12 月 6—7 日召开的第271次香山科学会议,这是我学术生涯中参加的最高级别学术会议。该会议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联合在北京香山饭店常设召开的会议。李幼平院士、钟义信教授和涂序彦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会议的中心议题为可拓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可拓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拓学的未来发展等。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 36 人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不论你是以专家身份参会的部级领导、老院士、老教授、还是在相关领域有一定贡献的年轻专家、学者,大家一律平等,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毫不回避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对不同观点与看法的学术问题展开认真地讨论与研究,寻求共识。这次会议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和谐、负责、畅所欲言和求同存异的学术气氛,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受益匪浅。

2008年10月19—20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了全国第十二届可拓学学术年会。多年来,在可拓集合定义中,引入论域的变换、关联函数的变换后,一直觉得在可拓集合各域与论域之间关系的描述与刻画上存在缺陷,但一直没时间认真想透并给岀合适的定义,随着可拓学的深入发展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解决。此次会前,我挤时间集中精力对之前论文、论著中采用的可拓集合定义作了认真的分析、思考和总结,撰写了“关于可拓集合定义的审视与理解”一文,并在小组进行了交流报告。此次学术年会后,采纳了我关于可拓集合定义的意见,在后来出版的可拓学专著中对于可拓集合的定义作了相应的修改,使之更趋完善了。

由于我的身体欠佳,全国第十二届可拓学年会后,身体岀了一些问题,不曾想竟是我在可拓学领域亲临会场参加的最后一次学术会议。但我仍一如既往的关注可拓学的进展情况,阅读一些会议文献、论文、论著,思考一些有关问题;与蔡老师在微信上交流讨论各种可拓学问题,多次参加可拓学网络学术会议,与可拓学同呼吸共命运。

2017年6月8日,蔡老师给我发微信。

大浪淘沙(蔡老师)晚上22:30:

“志荣,你好!近来可拓学推广发展较快,需要对教材,ppt,网站等进行规范和制定标准,我想请你负责这方面的总管,不知你是否赞成?将来按工作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报酬。目前不必来广州,用微信,邮件进行遥控就行。请告知你的意见,以便我作决定。”

看蔡老师的微信后,仍深感对我厚爱有加,但已无力回报,非常痛苦!

随即给蔡老师回复晚上23:06:

“蔡老师 您好!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厚爱与厚望!我非常愿意为可拓学的建设增砖添瓦,尽我的微薄之力,报酬之事不足挂齿。主要是我这两年的身体状况很糟糕,这两年多次住院,目前还在从各方面努力设法调理和保养身体,其余的都不能想与做了。我只能为可拓学的建设敲敲边鼓啦。蔡老师,很对不起,让您失望了!另物色个人干吧。”

大浪淘沙回复晚上23:43:

“好!我安排别人。我每天打太极拳加散步一小时。现在在西藏,还不错。不要太依赖药物。”

大浪淘沙2017年6月9日晚21:14:

今天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值得参观。拉萨除了海拔高外,与内地已无甚区别。生活水平不比广州低,高级轿车不比广州少。招牌汉字比藏文大。”

康志荣回复;

“蔡老师, 游西藏没什么大的反应,说明您的身体很好啊,值得庆贺!近几年在国家和各省对西藏的支援下发展速度很快。祝您旅途顺利、愉快!”

吾师遗愿

2021年7—8月,围绕蔡老师在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上的报告修改,多次征求我的修改意见;年会结束后,2021年8月19日凌晨05:06蔡老师发来链接: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40年发展影响几何?

2021年8月25日凌晨01:47

科学网—蔡文研究员:可拓智能—发展好东方科学可拓学(附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上蔡老师的报告)

2021年9月1日凌晨00:06

张利华 我和可拓学的缘分—发现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2021年9月2日凌晨02:59

【青史钩沉】历史的回响.科学(萨顿:科学史上的东方和西方)

2021年9月3日凌晨04:10

吴文俊:东方数学的使命

这些链接都是蔡老师在凌晨发来的,从这些链接内容足见:老师,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的夜以继日地勤奋劳作,实在令弟子敬佩不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第17届可拓学年会上的报告加上整理的一组可拓资料,总结了可拓学风风雨雨的40年;努力建设发展好东方(科学)可拓学,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了吾师之遗愿!

未曾想9月21月中秋节,我俩互致中秋祝福竟是最后一次微信!

蔡老师,弟子们将铭记您的厚爱与谆谆教诲,坚守和发扬光大“拓、严、谦、信”的优秀学风,与国内外一代代可拓人沿着您开创的可拓之路不断努力建设好东方科学可拓学,完成您的遗愿,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岀贡献。

蔡老师,安息吧!

康志荣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从“可拓小路”走入可拓学

——纪念恩师蔡文教授

记得是1994年春意盎然的时候,有幸成为可拓学第三期研究学者,在广州呆了足足有半年多。那段时间,最消遣的事情是陪蔡先生散步。应该是蔡老师陪我们散步更恰当些。从广工北院出发,穿过夹在北院和南院之间的人行天桥,再穿越广工南院从南门出来,然后在东方丝绸大酒店旁穿过一个小侧门,到达东山宾馆溜达一圈。兴趣高的时候,散步会再往前延伸到中山一路。最远的时候,走到福今路才折回。研究学者们喜欢把“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穿越了环市东路、东风东路和中山一路的这段路,叫“可拓小路”。

在“可拓之路”散步的过程中,讨论最多的是每个人每周要报告的选题。因为研究学者学习期间,要求每个人每周要做一次可拓学报告,要思考酝酿,要选题,要查阅图书资料,再整理成报告的内容,最后要演讲。为了准备好演讲,大家都忙碌得很,感觉比读研究生还要累得多,但感觉很充实。当然,散步的过程中,蔡老师跟我们也无所不聊,海阔天空。也是那时,才知道什么叫“仙风道骨,悟及天下”,对蔡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从阅读中知道,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学派称为“散步学派”,因为亚里士多德就喜欢在林荫道上,和他的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再后来蔡老师告诉我们,散步中聊起的那些故事和经典例子,都写在他主编的一本杂志《智囊与物元分析》里。因此,《智囊与物元分析》杂志成了我的最爱,充实了我的可拓视野、思维和素养。也是因为散步中蔡老师的鼓励,读了黑格尔的半部《小逻辑》,弥补了我辩证逻辑的缺陷,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对我后来的科研教学工作受益终身。

                                   何斌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沉痛悼念恩师蔡文先生

突闻噩耗,惊诧万分!虽然蔡老师已近耄耋之年,虽然早知蔡老师身体欠安,总是难以接受老师仙逝的消息!

我是蔡老师的第三期访问学者,于1994年2月28日正式受教于恩师,其实早在1986年4月23日就在吉林市听过蔡老师的学术讲座,并进行初步交流,至今已与恩师结缘卅五年有余。尤其是94年在广工几个月的学习工作中获得铭心刻骨的教益,是我今生获益匪浅的一段经历。

也许在可拓学的研究与实践上,我未能取得恩师所期望的成就,但可拓学的思想却使我受益终生!尤其是物元分析研究室(可拓工程研究所的前身)墙上悬挂的“拓严谦信”座右铭,也成为我的人生信条。在从物元分析到可拓学的蜕变中,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可拓学这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原创性学科,如今凝聚了大批青年才俊,从理论到实践成果斐然,想必恩师也会含笑于九泉!

回想在恩师身边的日日夜夜,以及二十多年交流研讨的时光,真是无限感慨!无论是对基本概念理解的争执,还是对学科未来发展设想的辩论,无论是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是人生态度上的坦诚相见,无不印刻在傍晚散步的林荫小路上,弥漫在工作室、会议室、房间、宾馆大堂的空气中,凝聚在一本本著作、一篇篇论文和各类项目中。至今仍记得恩师的谆谆教诲:“选准目标,锲而不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孜孜不倦的积累”,不想这竟成了最终赠言。

蔡文先生终其一生磨一剑——可拓学,但这却是最了不起的贡献!相信后人定会受益于蔡文先生开创的这一不朽事业。

愿恩师的学术成果普惠大众,愿恩师的思想和精神永存于世!

学生陈巨龙

吉林化工学院副教授

多年前初识蔡先生,就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开拓者的魅力,正是在他的引领下,开始了解可拓学、学习可拓学、应用可拓学,并被他自信、坚韧、乐观、热情、包容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所深深感染。蔡先生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可拓人要传承先生精神,发扬光大可拓学,让中国的原创科学永立潮头。

先生安息吧,我辈当更加努力!

田英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平易近人的蔡老师

今天下午获得蔡老师离我们而去的噩耗,强忍心中悲痛,记录下深受蔡老师教诲的几个瞬间。

蔡老师的名字是2004年4月份,我读博士时师兄跟我提起的,以及他的 “可拓学”,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学说的精妙,后面深入了解后发现真的很奇妙。虽然都在广州,非常想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但想想他是大师,我一个无名小卒也不敢去拜见他。真正见到蔡老师是2016年我去宁波参加可拓学年会,想不到的是他非常平易近人,肯定了我们当时对可拓创新方法的理解,给我们细细讲解物与物元、事与事元等可拓学基本知识,通俗的讲解与有趣的例子,让人很快明白这些知识,也为我们教学树立的榜样。

后面经常参加可拓专业委员会的活动,见蔡老师的次数稍多一些,令人难忘的是他对可拓人的学风“拓、严、谦、信”解释,深深折服他作为一代开创者的探索、严谨、谦虚、诚信品格,也影响着我们可拓人的精神信念。后面他指导我写一篇有关可拓学与TRIZ理论比较的论文,反复指导我修改,有时一个“的、地”的区别都给我说清楚,体现了蔡老师对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

蔡老师念念不忘的是可拓学的推广,让我国的原创学说惠及更多的人,也多次举办培训班,有幸参加过可拓创新二、三级培训班,感悟他平易近人的亲切感、通俗易懂的教风、拓严谦信的学风,受益颇多,也希望能时时有享受这种精神盛宴的机会。

但天有不测风云,现在蔡老师匆匆离去了,留给我们可贵的精神财富。唯有继续推广可拓学,让可拓到处开花结果,才是告慰先生教诲的最佳途径。

江帆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深切怀念蔡文教授

我是2020年在一次TRIZ大会上与李兴森教授一见如故,并通过李兴森教授接触到可拓学了解到蔡文教授的。通过李兴森教授清楚明晰的介绍,我感受到了可拓学的魅力。但更重要的体会,是中国处于高新技术被卡脖子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亟需要像蔡文教授一样的原创性榜样性人才。蔡文教授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可拓学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深化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解决了许多实践难题。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大师级人物。蔡文教授的离世,是我国方法论战略人才的重大损失!

最有意义的缅怀,是完成蔡文教授未尽之事业。可拓学博大精深,是促进难题解决的方法论宝藏。蔡文教授注重可拓学研究团队的建设,从教学研究实践推广一应俱全,人才济济。我感到很振奋。也想为中国原创方法论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与李兴森教授的交流,我决定将可拓学作为我所研究的“TIF模式域富论”(TIF模式元域宙)的最重要的方法论来源。自己希望从理论研究、教学、推广、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可拓学的发扬光大。这个过程也是我个人受益于可拓学的过程。

每每拜读蔡文教授的文献,都被他的原创精神深刻悟性所折服。今年6月份我首先聘请李兴森教授来北京大学MEM的金融绿色创新课程中分享蔡文教授的理论。李兴森教授深入浅出、生动灵活、完美案例的分享让同学们都沉浸在可拓的心流中。当即就有几位同学表示要选择可拓学作为硕士论文的方法论支撑。还有两位同学表示研究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来研究经济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可拓学助力经济改革的制度设计。

下一步,我希望努能邀请李兴森等蔡文教授的团队成员来北大网络课堂录制科拓助力元宇宙的课程、可拓助力中公考试写作效率提升的课程等等。中国亟需创新人才,创新和难题解决也应当成为一种高能职业。可拓学的繁荣和推广,将大大助力中国创新型人才工程的水平。我个人将在不断的学习中运用可拓学原理不断优化TIF模式域富论。另一方面也希望随着TIF模式域富论、TIF模式元域宙的落地推广,和可拓学一起繁荣。

蔡文教授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遗产将永不停息地传播。

蔡文教授千古!

窦尔翔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

深切缅怀蔡文教授

最早听说蔡文教授是在2013年左右,从学习TRIZ的一些学员中,听说了可拓学,当然也听说了它的创始人蔡文教授。有一些从我们这里学习了TRIZ,并对创新有浓厚兴趣的学员们参加了蔡教授的可拓学培训。

久而久之,这些共同点让我们越走越近,记得是2014年的冬天,蔡文教授到北京出差,我跟蔡教授和杨春燕老师在燕山大酒店见面,进行了非常深入地交流,谈的内容还记忆犹新,我向蔡教授推荐了一些TRIZ领域可能对可拓学感兴趣的人员,以及建议如何在企业中进行推广,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蔡教授向以通俗的语言向我介绍了可拓学的基本概念,虽然当时没有听太懂,但已经有希望了解这一方法了。再后来,有蔡教授又到北京,我又得以与蔡教授见面,进一步的耳濡目染,使我下决心系统地学习可拓学。

2018年,由我们出面组织了可拓学基础培训,邀请蔡教授系统地传授了可拓学理论,我全程参加了本次培训,也使我开始系统地了解这一非常有效的启发创新的科学,再后来又到广州去跟蔡教授学习,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后来,我提出了研发方法理论体系,认为可拓学对于启发我们初始系统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到可拓学研究所交流表达了这一观点。

再后来,受蔡教授的影响,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可拓学的学习中去,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参与学术会议。我们计划于2021年12月初的第二届研发方法年会希望能够邀请蔡教授亲临现场做报告,但邀请发出后却没有得到回复,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蔡教授去世的噩耗,让我难以接受。

蔡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一定会将可拓学发扬光大,因为它正的能够启发我们进行有效地创新,非常符合我们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需求。

谨以此文怀念可拓学创始人蔡文教授!

蔡教授千古!


孙永伟博士

RDMI(国际研发方法协会)主席,DFSS黑带大师,TRIZ五级大师

驚聞蔡文教授駕鶴西去,不勝悲痛。蔡教授是經我戲稱異父異母的兄弟 — 我會前主席楊偉國博士介紹相識的。尤記的當時在香港的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國內學者。

楊博士為何撮合當時的會面?他知道我一直在做企業諮詢的工作,不時面對各種難題挑戰,而蔡教授是國內高人,專攻研究創新方法和解決難題的科學。

我自己早年曾自學華羅庚教授的“優選法”。而在香港和矽谷工作時,大量學習了戴明博士的PDCA、美國的六西格瑪(6σ)、日本的精益管理、日/美的實驗方法(Design of Experiment)、美俄(嚴格說是俄羅斯,但我初接觸時是在美國)、英國的ISO9001等等。

綜觀以上種種方法,我自我總結-發覺這些方法擅長搞清楚問題性質,但並不提供/產生答案。稍微接近提供答案的方法,就是頭腦風暴法 (Brainstorming) 。與其說提供答案,頭腦風暴法這方法實質是“腦內搜索”的技巧。但如果各人腦內不存答案,頭腦風暴也無用武之地,更不要想如何跳出框外思維 (Think Out of the Box)。

蔡教授胸襟廣闊,立足國內建立可拓體系,走向世界宣揚可拓知識。他和他的弟子多次來港講學,除了向本港的大學傳授可拓之道,更在不同的國際論壇,介紹和傳授這門中國原創學科,比如在香港舉辦的亞洲品質論壇,向亞洲各國的品質專家,介紹推廣可拓學。

蔡教授是數學家,以數學家的思維創立了可拓學這一學科。我自己曾多次到國內來學習可拓學。學習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以前在工程領域中摸索發現的知識,套用可拓學的思維,往往會有開竅的效果。

比如有一次,我洋洋自得地和蔡教授的嫡傳弟子楊春燕教授分享一個我曾解決難題的案例。楊教授聽完我的問題描述,高壓鍋的零件氧化、接觸不良,只用幾分鐘的可拓擴展思維,跳出原問題的框框,楊教授直接把問題答案拓出零件所處環境適宜之處!

在多年前一次美國ASQ的國際會議中,我第一次接觸到TRIZ:萃智,並第一次引進香港。TRIZ是我所接觸和學習的方法,第一個能提供答案的方法論。而要學好TRIZ,學習者本身需要良好基礎的工程/科學知識。而在應用上,TRIZ主要應用在工程/科學難題。

蔡教授的可拓學,是我學習的方法論中,另一個能提供答案的方法論。更是可應用在工程/科學及以外!如以上我和楊春燕教授分享的例子:她用可拓思維只花了幾分鐘。而我和我的團隊,卻是用了幾天時間才走到這一步答案!

蔡教授一心一意推廣可拓學,立足中國,走向世界,回歸原點。在深圳這座創新之城,蔡教授和一班熱心的可拓參與者,如深圳市智慧財產權研究會秘書長鄞漢藩等人,從娃娃抓起,設計和編寫了一套適合小學生的可拓創新知識教材。我曾參加過這些小學生的創新比賽發表,表現之出色,老實說,內心至今仍為之震撼!

蔡教授,一路走好!您雖離我們而去,留下的卻是可拓知識的磐石。放心吧!接棒的肯定愈走愈寬,繼往開來,廣拓可拓!


唐偉國教授 博士工程师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主席暨會長

悼蔡文先生

辛醜冬月,楓殘菊傷。南天星隕,國失棟樑。愁雲漫空,日星無光。噩耗傳來,痛摧肝腸。

蔡先生文,南國之翹楚,學界之英傑,先生為世界可拓學之肇創者也。可拓之學者,華夏獨辟之原創新學科也。其集哲學、數學及工程學之長,開決策系統中處理矛盾之衝突規律之蹊徑也。其影響之深遠,達於海外,西、日、港澳臺等地爭邀先生傳授其可拓學也。余昔年幸得先生指教,不覺已五載春秋矣。丙申夏日,余隨導師顧良智先生至香江,于全球華人品質峰會聆聽蔡先生可拓學之講授,受益良多。俄爾,先生指點余之所學,以可拓學融入心理學,辟解疑破難之新徑也。其時蔡、顧二先生,探究學理,言笑晏晏,哲思睿智,兩相砥礪,長者德風,令人傾慕。然今日二先生皆駕鶴西遊,惜哉,痛哉!翌年七月,餘赴可拓學之研討會,複得就教于蔡先生。先生翼余設可拓之學科于濠江,得先生之助,秉先生之願,余於翌年即得獲准在澳門開設此課程也。其後,余於科研及工作中,數得先生之鼎助,助餘有今日之成就也。其無私之行,銘於肺腑矣。

先生為師五十余載,潛心傳道育人,不計名利得失。藝高德馨,堪為楷範。桃李芳菲,香滿天下。先生不避艱辛,孜孜探究科學之奧義,其所辟之學科,為世人所讚譽,必遺澤於百世也。

先生之逝,華夏之殤。悲聲難掩,淚灑襟裳。追思音容,歷歷難忘。諄諄教誨,猶在耳旁。先生之學,如日盛昌。先生遺志,我輩傳揚。

意長紙短,難表萬一。願先生英靈,于天國安息。

晚生:林暢

澳門品質管理協會 會長

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the sad demise of Professor Cai Wen. I had the great privilege and honor to meet with him and his colleagues during a Conference on Extenics held in Beijing. The theory and initial applications on Extenics were the brainchild of the professor. He was a great researcher and mathematician.

My condolences to his family and pray for God's grace for the family to cope with the loss. Rest in peace,  Professor Cai Wen. Your work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many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even after you are gone.

Sincerely,


Rajan Alex, Ph.D.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West Texas A&M University

Canyon, TX 79015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 粤ICP备05008833号